頭頁 台語有分「枵」「飢」「餓」
文章
取消

台語有分「枵」「飢」「餓」

台語有分「枵」「飢」「餓」三種,比華語加足精密:

一、「枵 iau」hungry,腹肚內空空,會枵。

二、「飢 ki」,枵了過頭,會影響健康个程度,像:過晝[tàu]兩三點閣猶未食,就會「枵了過飢 iau liáu kuè ki」;艱苦儂三頓顧袂直,定定「枵飢失頓 iau-ki sit-tǹg」。「飢」罕得單獨用。

三、「餓 gō」starve,非常枵咧受苦,而且閣無物通食,若傷嚴重,就會死。所以講「予伊活活餓[gō]--死」是真正死,若喝講「我欲枵[iau]--死矣啦!」只是用「死」來加強語氣,其實袂死。

漢文自早就將「飢、饑」濫咧用,但是古早也有學者主張兩字無仝,「飢」就是頂面所說[sueh]个身體狀態;「饑」是指五穀欠收,台語有講「饑荒 ki-hng」。

(Facebook )

本文章以 CC BY-NC-SA 4.0 授權

《成語集》「枵雞毋惜箠,枵儂毋惜面皮」

台灣諺語「井水化做酒,尚嫌豬無糟」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