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深記者曹銘宗先生佇 Facebook 寫講:
柯辦公布競選經費明細,有一項80元的蒜頭,原來是柯文哲去幫某市議員候選人站台時,買了兩包蒜頭。
台灣的助選吉祥物,除了鳳梨、蘿蔔,現在又增加了蒜頭或大蒜。鳳梨的台語王梨,象徵「旺來」;蘿蔔的台語菜頭,像徵「彩頭」;蒜則來自選舉用語「凍蒜」,源自台語的當選。
台灣的民主選舉文化,「當選」是最重要的助選語言,但國語「當選」(ㄉㄤ ㄒㄩㄢˇ,dang xuan)是平上聲,並不足以展現氣勢,只有台語「當選」(tòng-suán)二字都是去聲,最為有力,因此新聞媒體(我的印象是聯合報)創造了同音的「凍蒜」二字。在選舉造勢場合,台上喊候選人的名字,台下民眾回應「凍蒜」,搭配鼓聲兩響,現場氣氛達到最高點!
很多人以為台語的「當選」源自國語,其實源自日文漢字「当選」(to sen)。在傳統中文,「當選」指合適的人選,或應當的選擇,都與選舉無關。日本比中國更早引進歐美文化,並以漢字翻譯了民主制度的詞彙,例如:「選挙」、「当選」、「落選」等,後來才被中文引用。
日本統治台灣時期,經台灣人力爭多年,台灣總督府終於開放有限制的地方自治,允許基層議員半數官派、半數民選,並在1935年舉行第一屆市、街、庄議員選舉。那是台灣人第一次選舉投票,投票率高達 95%,或許當時就有人喊「凍蒜」了!
p.s. 蒜可以冷凍嗎?答案是可以的,蒜頭、大蒜密封冷凍可以保存很久。
「當選」本是日語詞,日本時代台語儂就有引進來使用,照廈英大辭典補編(1923)佮臺日大辭典(1932),當時是唸做 tong-suán,而且前者有按呢記錄:
tong-soán, elected. tiòng-soán, elected. soán-tēng, elected. (there is some variation in the use of these phrases).
意思是講當時个用法有「tong-suán(當選)、tiòng-suán(中選)、suán-tīng(選定)」即幾種,而且遮个詞閣有一寡變體。
啥款个變體?咱看八十年間(1885~1968)教會公報个白話字資料,tong-suán 个講法出現 18 遍(1933年開始有),若是 tòng-suán 个講法出現 63 遍(1932年開始有),加出三、四倍。(教會內部有各種重要職務个選舉)
按呢 tòng-suán 即个講法到底漢字是啥? 杜建坊 先生主張是「中選」毋是「當選」,伊寫講:
『台語tong3-suan2寫「當選」無四是,該然着寫「中選」。有人認定,中選是tiong3-suan2,袂得通讀tong3-suan2。敢安爾?咱毋免了工去搜中古韻書,泉腔「中」本底就有讀tong;「不中用」說m11tong55ing53 [毋中用]。所以tong3-suan2寫「中選」是音義字,顛倒「當選」是訓用字。』
伊是用泉腔「中」有 tòng 个音,閣有「中」个意義較鬥搭,來主張台語 tòng-suán 著寫「中選」。
總--是,在我看, tòng-suán 即个日本時代才出現个新講法,會用著泉腔「中 tòng」个音,閣予教會人士大量書寫,機會無大(教會公報白話字个腔口是台南腔為主、也有廈門腔)。應該是因為台灣儂引進「當選」即个日文詞个時,有儂採用陰平聲來唸做「當 tong」,有儂採用陰去聲來唸做「當 tòng」,因為即字「當」本底就有兩種勾破音。雖然意思用法無仝,但是社會大眾分袂遐清楚。
競爭个結果,陰去聲个講法勝利,扑算是因為按呢唸,聲勢較響亮。
參考杜建坊先生个文章〈tong3-suan2是「中選」、「當選」、「凍蒜」?〉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