頭頁 紩衫(縫衣)个一條台灣俗語
文章
取消

紩衫(縫衣)个一條台灣俗語

昨昏暗台文讀冊會,朱同學講細漢个時,伊衫穿佇身軀頂,媽媽直接幫伊補紩[póo-thīnn]个時,攏會哪唸講:「穿咧紩[thīnn],穿咧放[pàng],罵阮是賊仔毋是儂」。

阮屏東敢哪無即種風俗,即句話我捌聽過別个中部个朋友講過,伊第二句嘛是講「穿咧放」。毋閣,這扑算是走音去矣,應該是「穿咧紩,穿咧縫[pâng],罵阮是賊仔毋是儂」[tshīng leh thīnn, tshīng leh pâng, mē gún/guán sī tsha̍t-á m̄-sī lâng]。

按呢唸,意思卡合情境(因為並無「放」啥乜),而且 pâng 佮 lâng 才有完全鬥句。總是,為啥乜會予儂賴做是賊?我毋知。請教各位伊个典故。

比較起來,「紩」卡細針,上捷聽著;「縫」卡大針,定定用佇「縫衫仔裾[sann-á-ki]」。台語另外有講「挓 tioh」(有腔口講 tiò),是正式欲紩以前,暫時用針線大概紩一下,通[thang]試穿看有合軀[su]無。親像衫个內裡[lāi-lí],嘛定定愛先tioh起來。台語个日用動詞非常精密。

褲跤、手䘼箍通常攏有「拗裒 áu-pôo」(台灣華語講「打褶」),拗一裒,共伊縫起來,叫做「縫裒 pâng-pôo」。長度若無夠,欲改卡長,著愛「放裒 pàng-pôo」,兩个詞,音有差。

本文章以 CC BY-NC-SA 4.0 授權

年兜下願 [nî-tau hē-guān]

關係【誣賴 bû-luā】个台語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