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去指導台語朗讀,朗讀稿有一个詞「離鄉背井」,學生表示,怹老師講是唸做 lī-hiong.-puē-kíng。
我應講「井」字並無 kíng 的音,除非朗讀稿寫做「離鄉背境」,「境」才是唸 kíng。
「井」文音 tsíng,白話音有分漳泉,漳腔 tsénn,泉腔 tsínn,「離鄉背井」是戰後台語才對書面語(章回小說)抑是華語吸收、通行起來的「新」詞,而且性質上照講是文語,唸 lī-hiong-puē-tsíng 應該是較理想,不而過,我聽著的通常是尾字唸白話音 tsénn / tsínn,原因可能是「井」的文音 tsíng 逐家較生疏,按呢唸無語感。
臺日大辭典無收「離鄉背井」,陳修先生《台灣話大詞典》就有收這个詞,尾字的音也是 tsénn,但是伊是四字攏採用漳腔,包括「鄉」字唸 hiang 無唸優勢音 hiong,所以伊是唸 lī-hiang-puē-tsénn。
綜合起來,指導採用優勢腔的學生朗讀,唸 lī-hiong.-puē-tsénn 是上妥當的。當然,若是宜蘭、桃園、台中、南投等等漳腔區的學生,講 lī-hiang.-puē-tsénn 無問題;若是台北、新竹、中部海口等等的泉腔區,著教伊講 lī-hiong.-puē-tsínn。
我轉來了後,半暝精神,倒咧píng來píng去,閣想著這个問題,雄雄才智覺著這个毋著的音 lī-hiong.-puē-kíng 是按怎來的。
原來這是將華語音 ㄌㄧˊ ㄒㄧㄤ ㄅㄟˋ ㄐㄧㄥˇ 其中的「ㄅㄟˋ ㄐㄧㄥˇ 」牽對「背景」去,既然「背景」台語唸 puē-kíng,所以伊 ㄌㄧˊ ㄒㄧㄤ ㄅㄟˋ ㄐㄧㄥˇ 就唸做 lī-hiong.-puē-kíng。
也就是講華語「背井」、「背景」仝音,雖然台語事實上無仝音,但是因為台語人母語失教育,所以咧唸新詞的台語音的時,往往會不知不覺借華語來進行類推,將華語仝音的字詞當做台語也仝音,「背井」的台語音伊無熟,但是「背景」的台語音伊真熟,結果就將「離鄉背井」唸做「離鄉背景」去矣。
華語仝音的字,台語有一部份也仝音,但是也有真濟無仝音的,台華雙語人佇潛意識[tsiâm-ì-sik]借華語來類推台語音,結果推了毋著去的例,佇半世紀以來的台灣社會愈來愈捷發生,像我定定咧講的【捷運 tsia̍t-ūn】唸做【節運 tsiat-ūn】嘛是。
補充:有學者指出,「背景」的正音是 puè-kíng(「背」有勾破音,動詞唸 puē,反背意;名詞唸 puè,尻脊意)。我欲講的是,「背景」這个詞,其實本底也毋是在來詞(但是比「離鄉背井」較早進入台語,使用率也加足懸)。1873年廈英大辭典無收,1923年台南巴克禮牧師廈英典補編才有收,1932臺日大辭典下冊也有收「背景」,註明來自日語,廈英典補編佮台日典的音攏是 puē-kíng,佮目前通行音仝款。統計白話字教會公報的使用情形,講 puē-kíng 的有 55 篇,講 puè-kíng 的有 21 篇,較無一半。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