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文動詞 "like",台語講「kah-ì」,有袂少學者主張寫本字「合意」。以下是我个看法:
台語有「kah-ì、ha̍h-ì、ha̍p-ì」三个詞,台日大辭典攏有收,也有袂少例句,三个詞伊攏寫做「合意」。
就文、白音來分類,其中个 kah-ì 與 ha̍h-ì 是唸白話音;抑 ha̍p-ì 是唸文言音。但是就意義來分類,kah-ì 愛獨立做一組;抑 ha̍h-ì 與 ha̍p-ì 是另外一組同義詞。「同義詞」个「同」字,無影講愛「百分之百同」,因為真濟語文學家主張:根本都無「百分百仝款个同義詞」,任何兩个意思閣卡接近个詞,攏有風格、口氣个微細差別。
像 ha̍h-ì、ha̍p-ì 因為一个唸白話音,一个唸文言音,所以「風格」就有淡薄仔出入。不而過,若準一个作者,用全漢字來寫台語白話文,伊心肝內想"ha̍p-ì",手寫「合意」;一个讀者看到「合意」,喙煞唸出 "ha̍h-ì",按呢咱咁會遐爾仔嚴格來掠包講:「毋著!汝唸毋著矣」?我想是袂,因為咱iá是感覺 ha̍p-ì、ha̍h-ì 算是「同義詞」。
但是一个台文作者,心肝想「kah-ì」,手寫「合意」;一个讀者看著「合意」,煞唸做「ha̍h-ì」。即種對 kah-ì 變做 ha̍h-ì 个解讀,是咱袂凍接受个。因為即兩个詞,包含个情緒強度有差,無應該看做「同義詞」。
問題是,tann咱若將「kah-ì」寫做「合意」,就會不時遭遇著第三點所講个困擾。因為「伊看了有kah-ì」、「伊看了有ha̍h-ì」,上下文攏仝款,全漢字台文嘛攏寫做「伊看了有合意」。按呢作者个本意就定定袂凍精準來對讀者喙裡再現。結局,即種漢字用法,猶原著愛隨時倚靠加注音標來幫助咱分辨。
台文漢字,採用「本字」是好,但是一旦迄个本字,所負載[hū-tsài]个音、義个數量,超過某一个「臨界點」,使用者就會真歹掌握。這就是為何漢字會出現真濟「孳乳字」个原因之一。
「佮」就是「合」个孳乳字,說文解字就有收,意思就是「合也」。但是切音是古沓切(文音kap),專門用來表示陰入聲个唸法。無像「合」--字,又閣愛負擔陽入調,又閣愛負擔陰入調。既然是遮爾早就有收个字,字形也簡單簡單:「徛人爿,一个『合』」。「合」兼音、兼義,欲「望文生義」也真簡單。按呢,咱何苦棄捒伊,寧可予「合意」來負擔 "ha̍p-ì"、"ha̍h-ì"、"kah-ì" 即三个意義分做兩組个台語詞?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.